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當代藝術訪談個展美術館

溯自性為道的詩性雕塑 李光裕《如是說》系列個展 

采泥藝術李光裕如是說溯自性為道自然

2020-05-04|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李光裕(左)與策展人楊北辰(右)與作品《秘境》於采泥藝術合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是什麼?」、「思想是什麼?」、「我又是什麼?」

台灣雕塑界巨擎李光裕睽違兩年所發表的系列個展《如是說》,由采泥藝術籌辦、邀請知名雕塑家楊北辰擔任策展人,今年將陸續在台北 / 台南 / 新加坡三地發表。作品在人文思維中進行哲學與造型的辯證,反映出了創作者修身修心的實踐過程。
展覽的命題《如是說》發想自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的經典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書中的人物查拉圖斯特拉如同尼采的投射,藉由書中的情節敘述著哲學思想的演進。而李光裕同樣也是藉由一件件的雕塑,將自身的哲學體悟視覺化、實體化。兩者均以此種「借題」的方式討論哲思,在創作的軌跡上不謀而合,使得《如是說》成為了相當適切的展覽命題。
李光裕,《雙趣》,418x76x73cm,銅,2019。圖/采泥藝術提供
在本次系列個展的巨型代表作《雙趣》,可讀性極高。形式上從傳統的卷軸書寫出發,卻不僅僅是一件形似卷軸的雕塑。而更像是一扇窗、一幅水墨畫,甚至一場戲曲,自然具備了充滿了詩性的起承轉合。此作難得之處不僅是文化意象的鋪陳,而是將古典與當代、材質形式、東西方風格等等元素並置。當這樣一個古典文化的結構體被放大,卻又顯示出讓人驚豔的通透感,終於體現出多元素互補的審美品味。藉由虛處與實處的對話,讓作品中容納著清風與流水,形塑出一方可以暢遊其中的自然。讓無論是何種背景的觀者,都可以順暢地感受其中的趣味及韻味,並進一步地從中感受安慰。
李光裕,《探空》,59x59x126cm,銅,2019。圖/采泥藝術提供
在作品《探空》之中,李光裕首先塑造了一個簡單渾厚的「體」。而作品上方的鳥兒、則是引導著觀者進入這個量體的中空內部。此作簡明的結構,相當具有深邃且有機的生命力,也帶出了多個輕聲細語的對答過程。李光裕將虛處與實處,生命與非生命,幾何與有機,許多看似對立的意象,融合成為了渾然天成的造型。一方面構成了無止境的悠遠境界,一方面也體現出藝術家不斷與自身的對話。
李光裕,《知春》,45x35x60cm,銅,2020。圖/采泥藝術提供
深具李光裕風格的作品《知春》,結構上描寫著一位靜靜側睡的女子,而一隻象徵春季來臨的鳥兒,似乎存在於女子的夢境中、似乎正與女子的夢境在對話,又似乎正對外界歌詠著女子的夢境。悄悄地突破了真實與虛幻之間的隔閡。細觀作品,可見到渾圓的面容、奔放的鑿刻痕跡以及印象化的鳥兒。相互交疊的豐富語彙,形成了多種層次的美感。讓觀者們再次感受到,李光裕揉合不同創作手法的深厚功力。
李光裕,《白雲》,49.5x35x64.3cm,銅,2007。圖/采泥藝術提供
從高雄、台北、西班牙到汐止,藝術家李光裕的美學是無止境的內在探求。尤其到了近年,李光裕的雕塑已經不再著重於單一的敘事,而是將西方的學養與工藝、東方的哲思與符號、源於生活的經驗與感觸,交疊成為了一份「自然」的心境。作品傳遞的是生命存在的證明,也是超脫與安樂的「現象」再現。與其說李光裕的藝術是體現哲學,不如說是李光裕的哲學正在藉由藝術進行論述。
不斷尋覓生存之道的李光裕,追求的並非某個完美的答案,而是在不停運轉的世間,持續探索新事物中可能性。將對於這世界的觀察與理解反覆地息、增、懷、誅(註),以千錘百鍊的形象再現給這個世界。(註:「息、增、懷、誅」是佛教用語,意旨息災、增益、懷愛與伏誅四種相互循環的修行法門。)
李光裕,《秋藕》,54.5x57.5x89cm,銅,2010。圖/采泥藝術提供
在成為一位藝術家之前,要先做好一個「人」。李光裕認為,藝術家若是過於關注趨勢、功利與聲名,心態上一旦出了問題,是無法創作出好的藝術品的。好的藝術創作與生活都不會只存在於單一認知之中,而是要能去觀察、體會不同事物各自所具備的特質,並將之再現。藝術家應該以開放的心境去感知萬物,才能夠從自然界中、生活中汲取養分,最終提出雋永的立論。
李光裕藉由雕塑省思,對於種種現象的「當下」相當關心。認為每個當下都在進退、增減、取捨間的相互影響,都有著靈魂真實純在的價值。而藝術家的任務,即是呈現出這些當下的真實性與永恆性。在這樣一個工作過程中,實際的操作具備的重要的意義。實作可以保持心靈與精神的持續運作,也讓創作者有感受到自身充滿情感的「做人的樣子」。

采泥藝術李光裕如是說溯自性為道自然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2

0

0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