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當代藝術訪談個展美術館

溯自性為道的詩性雕塑 李光裕《如是說》系列個展 

采泥藝術李光裕如是說溯自性為道自然

2020-05-04|撰文者:林侑澂

李光裕,《斜陽》,87x40x59.5cm,銅,2013。圖/采泥藝術提供
回望創作歷程,李光裕察覺藝術家面對這個世間、面對創作,必然會具備一定的偏執性格。頑固、執著、全身心投入的藝術家,比起社會多數人,會有更多的時間與內心的困頓與絕望感相處。李光裕大量的內觀自省、不停歇地實作,讓他能夠在創作中善用種種的偏執與困頓。在並且一次次跨越偏執與非偏執,終於走向了一種怡然自得的狀態。
李光裕,《大地》,108.5x55.5x64cm,銅,2014。圖/采泥藝術提供
當生命狀態持續轉變,藝術家的創作自然會在展示出軌跡與心得。相較於早前圓渾、厚重、量體感強烈的創作風格,近年李光裕的雕塑表現加入了扁平、穿透、靈動的形象,讓人相當好奇讓風格轉變的背後故事。當李光裕談及如此表現方式的取捨,竟是起源於某次在摺紙剪紙時的靈光一現。李光裕在輕薄的紙張中,感受到了有別於西方雕塑的輕盈及虛實變化。就這樣一個瞬間的美感,讓李光裕沉積在心中、緩緩醞釀的體悟有了新的抒發渠道。也讓李光裕很直覺地開始購置材料與設備,著手嘗試不同樣態的創作。
李光裕,《春在枝頭》,34x40x88cm,銅,2018。圖/采泥藝術提供
所謂的返樸歸真、由繁入簡的藝術,需要有扎實的經驗作為底蘊,才不至於空洞。李光裕在西班牙求學時期所受的啟蒙「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是旋動加速度。生命體的內在會進行旋動、擠壓、延伸等等的動作。而反映生命張力的雕塑也應該要具備這些特質。」長期都是其創作的標準。而在風格轉變的過程中,李光裕發現了這些深植在心中的準則,開始與東方哲學中的「虛實」、「氣息流動」等等美學觀,產生了實務上的殊途同歸。
李光裕,《呼呼》,30x16x76cm,銅,2019。圖/采泥藝術提供
近年李光裕藉由線與面的交疊,建立了新的雕塑模式。一步步捨去了框架與慣性,將西方的學院訓練與東方的虛實美學相呼應。在《如是說》中,可以觀察到李光裕對於體積造型的考量減少了,更多時候著重於運用線與面之間的的「虛空間」。取材上將動物、植物、文物的符號,做了古典、饒富禪性的運用,形成了一種「鬆而渾厚」的美感體驗。

采泥藝術李光裕如是說溯自性為道自然
REACTIONS
喜愛

4

好美

2

0

0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