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當代藝術訪談個展美術館

溯自性為道的詩性雕塑 李光裕《如是說》系列個展 

采泥藝術李光裕如是說溯自性為道自然

2020-05-04|撰文者:林侑澂

那麼,該如何閱讀東西方美學觀的共通性呢?李光裕在《如是說》之中,提出了關於「品味」(西班牙文 Gusto)的概念討論。從關於品質、品格、品評的詮釋,為觀者們開啟了一種昇華生命感知的方式。
若以藝術史的角度論,在印象派(Impressionism,約1860開始)、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之後,創作者關於「美感」的鑽研漸漸減少,越來越多作品著重於「解構與創新」。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李光裕自然地表達了立場與態度:即便討論遞減,品味與美感依舊是存在於藝術創作上很實際的課題,也是藝術創作者的追求與責任。
李光裕,《翠玉》,30x33x70cm,銅,2019。圖/采泥藝術提供
在李光裕的認知中,審美的課題無關於量化的價格或名聲,而是該追求更深沉、更真實的無名感動。即使當代社會中訊息及圖像的傳播非常快速,人們對於自我的體認也因此變得模糊。但是品味的觸動,往往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產生。一件好的藝術品會承載著感染力與感官性,可以提醒生活中所缺失的自我反省。讓觀者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與生命力。而這即是藝術品應該被期盼的價值。
李光裕,《鳳凰來儀》,108x91x213cm,銅,2019。圖/采泥藝術提供
關於藝術品能夠如何走向具有品味的境界,李光裕分享了「溯自性為道」的經驗。表示藝術創作要能夠追溯本性,才能夠發揮潛能、不致迷失。以李光裕的「自性」為例,會發現一位對於味覺與聽覺都非常講究的藝術家。當李光裕進行「將心境實體化」的創作、需要傳達出自然時,這樣的講究特質就成為了堅實的支持力量。而一份反覆取捨的講究態度,讓李光裕能夠始終保持著本心,真誠地與自我、與萬物相處。
台北采泥藝術展場空間實紀。圖/采泥藝術提供
從古典、現代、後現代到當代,人類的文明就是不斷地打破慣性的紀錄。然而藝術無論手法,最終都指向著人性的共鳴。面對這個高度講求概念的當代,許多自動化的創作手法都被稱之為雕塑。雖然對於李光裕而言,新的形式永遠是值得鼓勵的。但也指出「有無動手與媒材相處」,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若是藝術品忽視了手工的實作,較難取得感動人心的永恆性。也就是說,藝術家所投注於作品的時間與精神會留存在作品之中,成為感動的泉源。如此的知覺運作源於人的本能,若是無法達到這樣條件的形式,也就是漫漫藝術長流中的實驗與過度現象而已。
台南耘非凡美術館展場空間實紀。圖/采泥藝術提供
從《如是說》系列個展凝視李光裕的「道」,在角度、曲線、量體感、虛實空間、符號運用之間傳達出了藝術家的自在與自信。李光裕透過用多重的面向自我要求,再現了直覺性與知識性並重的人文素養。在生存之上,尋覓著安心之所在。如同一位大隱隱於市的修行者,入世體驗、出世觀察,走進工作室將心得轉換為雕塑。提出一份超越文化背景的人性共感,讓創作者及觀者都能夠從藝術中得到安慰。送給了每一位觀者「無論世界如何,都可以啟發人性審美共鳴的雕塑。」
李光裕系列個展《如是說》主視覺。圖/采泥藝術提供
采泥藝術
【如是說】李光裕系列個展
台北采泥藝術展期:2020.04.04-05.31

10462台北市中山區敬業一路128巷48號1樓
台南耘非凡美術館展期:2020.04.11-06.21
701台南市東區林森路一段370號
新加坡濱海灣花園 / Secret Garden 雕塑與花園:預計暑期過後開展

采泥藝術李光裕如是說溯自性為道自然
REACTIONS
喜愛

4

好美

2

0

0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