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藝術產業

時事觀點

「怎麼都是那些『老面孔』在大風吹?」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六

收藏家 藝術市場 訪談Taiwan Art CollectorTaiwan Art Collection

2020-12-24|撰文者:詔藝

先前《「你,注意到了嗎?」- 2020 Art Taipei台北藝博展後回顧》一文中,關於台灣收藏家藝術收藏觀念變化的觀察,獲得廣大的迴響。有鑑於此,本訪談延續該議題,將視情況陸續推出幾則差異性較大的收藏心得訪談整理,供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深入了解,不同收藏族群各自的心路歷程,或許將有助於預測未來台灣藝術收藏文化的發展趨勢。
第六位受訪談者:
【新進收藏家S先生】
年齡:35 – 40
行業別:外商白領專業人士
正式收藏資歷:6年未滿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Q:為什麼會進入收藏?收藏多久了呢?
S:小時候偶爾會和家人到美術館參觀,那時只是湊熱鬧去看看而已,對藝術沒有概念。我家裡沒有人真的懂藝術,但我從小就喜歡看著好看的肖像和靜物作品發呆,歐洲人的審美觀好像幾百年下來沒什麼改變,有些作品真的歷久彌新,非常耐看。進入職場後,有次去歐洲出差時趁機和同事去看了一下當地的美術館,在禮品區瞥見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 – 1918)作品的海報突然非常有感,還因此買了件T恤當紀念品帶回家。
克林姆,《吻》The Kiss,1907 – 1908。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2014年間,有朋友約我去華山文創園區看日韓新銳藝術家聯展,剛好有展出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1929 – )的版畫。朋友告訴我這位藝術家很有名「以後一定會漲價」,我看看也覺得還不錯又「心起貪念」,就買了一件小張的綠色南瓜,回家後才聽說草間彌生因為太受歡迎,她的版畫在市場上已經有不少偽作流通,馬上嚇到,於是趕快上網查閱相關資訊。在網上搜尋時,發現很多各式各樣有趣的作品,於是就去買了幾本藝術史相關書籍來閱讀,從此開啟了我的收藏之路。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Q:平時透過什麼管道學習藝術相關知識?
S:剛開始不懂時只能接受印象派的畫風,在閱讀了不少藝術史相關書籍後,深受塞尚(Paul Cézanne, 1839 – 1906)蘋果靜物作品的吸引,但也沒人能跟我說清楚到底吸引人的地方是哪裡,於是我就積極去參加一些周六下午的藝術史課程,或是到北美館、當代館聽各式各樣的講座,在幾周內將台北所有具一定規模的畫廊都看過一遍。另外也透過朋友介紹以及臉書上的活動資訊,認識了一些藝術家和藝術圈的人。總之,剛開始大部分藝術知識的來源,除了基本的藝術史外,當代藝術的資訊都是聽來的。
塞尚,《靜物》Still Life,約1898。Image source: WIKIMEDICOMMONS
之後我開始關注國際拍賣公司的作品時,赫然發現國內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大部分「都很弱」也有點「老派」,沒有什麼很強的當代感,實在不怎麼吸引人。此外,當時拍賣公司的主要作品都還在推中國當代(註:當時已經在價格暴跌的轉捩點),但我對於中國當代作品的審美觀實在難以接受,不懂為何有些「氣質那麼差」又「醜到爆」的作品會達到那種高價,於是就轉向關注西方當代藝術。這部分我會找西方當代藝術新聞、相關著作或是上網查閱訊息,之後就進入了自學的階段。
很多人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大部分都靠聽來的,但經驗告訴我,用聽來的還不如「自己看得透澈」來的精準。我比較認同歐美人士的美學判斷,而既然國外前幾線畫廊才是全球藝術市場「品味的決定者」,於是我大部分都是上網看國外大畫廊的西方藝術家作品比較多。現在的話大部分是看Artsy或artnet,或是自己谷歌找些有趣的東西自己看。當然,我也會追蹤Instagram上不錯的作品,但我認為社群媒體上比較炫的那些東西,長遠來看恐怕也終究都會是過往雲煙。(笑)
Magnus Plesson作品,詔藝 攝。Courtesy of 瑞士MAI 36畫廊
Q:你都收藏些什麼樣的作品?你的收藏中,國內外藝術家比例為何?聽起來好像比較沒在關注國內藝術家嗎?
S:我現在主要關注英、美、德這三國藝術家平面和攝影創作為主,亞洲主要就看日本藝術市場,其他的我沒有花太多時間。西方藝術市場中最為成功的,大概不脫這幾個國家,即使其他幾個文化強國還是有出現幾位不錯的藝術家,如法國的蘇拉吉(Pierre Soulages, 1919 – ),但前述幾個國家因為藝術市場競爭很激烈,從那邊競爭出來的作品也不可能差到哪裡去。

收藏家 藝術市場 訪談Taiwan Art CollectorTaiwan Art Collection
REACTIONS
喜愛

21

好美

7

3

15

厲害

2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訪談現代藝術時事觀點

【第22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香蕉幣》|李奎壁

2024-05-11|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許祐綸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