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2|撰文者:林侑澂
加力畫廊《金烏 雲豹 百合花》展覽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烏鴉、台灣雲豹、原生的百合花其實都是楊茂林陸續使用過的符號。過去的楊茂林以此為工具,以「源於人本思維的藝術之刃」抵抗著被壟斷的政治與社會體制。然而這樣的楊茂林風格,在《金烏 雲豹 百合花》中展現了新貌。
隨著生命的累積,今日的楊茂林,以另一種樸拙而精緻的節奏進行敘事。作品在形狀不一的原木上,刻畫著楊茂林對於台灣意象的認知。也將木材的質地、香氣、歲月的紋路轉化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賦予了這些意象更自然的美感共鳴。
楊茂林,(左)《花落春未盡.雲豹與百合 M2101》,綜合媒材,123x60x4.5cm,2021,(右)《花落春未盡.雲豹與百合 M2102》,綜合媒材,119x54x4.6cm,2021。作品圖片提供者 :林郁晉
充滿魅力的台灣雲豹是台灣特有、最大的貓科動物,也是台灣原生食物鏈的頂點之一。這樣具有靈性的獸類,在這片土地上流傳著許多的傳說與神話。當牠在2013年被推論絕跡後,在人們的心中留下的是一份難以釋懷的悵惘。
對於熟悉台灣的人們而言,不難想像在亞熱帶的氣候環境中,雲豹生活在充滿水霧、陽光穿過樹葉間隙的大自然情境。如此既真實又迷幻的印象,更讓雲豹顯得驕傲而神秘。在楊茂林的心目中,雲豹就像是這座島嶼守護神一般,承載著人們的認同與眷戀。雲豹美麗的姿態,在楊茂林心中形成了「必須將牠畫出來」的想法,最終將這份詩意視覺化呈現,就成為了一系列作品的起點。
楊茂林,《花落春未盡.雲豹與百合 M2002》,綜合媒材,47x156x4.9cm,2020。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楊茂林在描繪雲豹時,經常設想著「如果自己是雲豹」,那樣的自己將會如何休憩?如何凝視?如何狩獵?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思考?
相較於早期較單純的符號組構,如今楊茂林的雲豹蘊含了更多自我投射。無論是與觀眾對視的神情或是不同動作的姿態,都側寫著靜謐而深沉的意識存在。安靜凝視著畫中雲豹時,幾乎能夠聽見牠正說著些什麼,讓人不禁屏息。雲豹的形象相當程度地展示著楊茂林近年的心境-審視著構圖中的台灣,也關懷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楊茂林,《花落春未盡.雲豹與百合 M2003》,綜合媒材,37x123x7.7cm,2020。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構圖上相當值得留心的是《花落春未盡.雲豹與百合 M2002》中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艦、明鄭的船艦、與橫向的台灣地圖,簡明有力地畫出台灣文史四百年來的跨距。做為對照,《花落春未盡.雲豹與百合 M2003》中相應的位置則是換成了星際大戰中的雙渦輪鈦戰機。兩者的並列,側寫出了台灣一直都做為被侵略對象的景況。史觀應該要是多元的,楊茂林透過藝術的實踐,為台灣文史的討論提供了可視讀的物件。
加力畫廊《金烏 雲豹 百合花》展覽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台灣的生態系裡數種不同的百合花,在不同時空中具備了各自的意義。它被部分的原住民視作族花圖騰、在佛教中象徵著無暇純潔、同樣也是台灣爭取民主自由 / 學生運動的精神集合體。百合花優雅而堅韌地生於原野之中,那份純粹的原生生命力深深吸引著楊茂林。
楊茂林曾經使用過多種百合花的象徵,藉著符號討論課題。而對於如今的楊茂林而言,似乎不需再論述百合花被寄託的精神。花蕊花瓣之間,它的意義已經成為了台灣社會本能的認知。於是楊茂林更單純地著重它的形象,以細膩的寫生展現出藝術家的美感追求。細思作品,楊茂林在展覽中所在意的更接近於「為何百合花會被賦予這些意義?」、「如今能夠如何看待這些意義?」等等再深一層的命題。
熱門新聞
1
打造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4月25日正式開館,4月8日起試營運,三大展覽搶先看
川普祭出的「對等關稅」與「恢復美國歷史的真相與理智」將會對美國藝文產業帶來何種衝擊?
不只是燈火輝煌——邱杰森、莫珊嵐談「2025台灣燈會在桃園」中的藝術策展經驗
史博館「大家的歷史 歷史的大家」系列特展,從水墨、雕塑、油畫、版畫呈現臺灣藝術的多元樣貌
2025《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市場總值按年下跌,較低價位市場持續蓬勃,交易數量仍增加
國美館x龐畢度中心「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盛大開幕 呈現聲音藝術史上指標性藝術家
洪建全基金會三大計畫 點燃台北當代藝火 4月起接力推出委託、策畫鉅作——許哲瑜「災變論」、「Making of…Li Yi-Fan李亦凡」、李奧森「Stereoblind」
「亞洲獨立藝術空間歷史與檔案」國際論壇4月11日登場,國際策展人齊聚探討亞洲獨立藝術空間的發展
國立歷史博物館「李奇茂百年展」, 呈現藝術家多幅從未公開鉅作與最後遺作〈天馬〉
2025「堤頂之星2.0」年度邀請展《作為夥伴的我們》: 探索視覺藝術產業中的合作模式與互動機制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美術館MoCA 「神救援:楊茂林的內在英雄之旅」展覽 那些年藝術家楊茂林以藝術召喚的諸神軌跡
2023-11-03|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