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專題企畫

藝術產業

拍賣傳統書畫時事觀點

藝術與NFT是收藏、投資、品味、感動還是炫富?談這些所謂共識與信仰背後的真正意義

帝圖藝術拍賣NFTDAO區塊鏈藝術收藏

2022-03-21|撰文者:石浩吉、劉家蓉

前言與摘要
無論是藝術品或是NFT,您是否都看過這種情況:剛開始買來投資甚至是炫富,後來套牢了就變成了收藏,最後還能繼續掰出一堆品味感動來催眠自己與周圍的人?當然,也有少數人經歷的順序是反過來的,差別在哪裡呢?我們又該怎麼做呢?其實,這些可能還只是表面,深藏在這些「共識」與「信仰」背後真正意義才是我們最終要探討的。還記得諾蘭電影”天能(Tenet)”裡的「反物質」嗎?或許,一群人內心的這些「共識」與「信仰」就是一種「反物質」,而藝術品、NFT等人類新舊創造就是這種「反物質」投射在現實世界的實體現象,而這一切運作與演變又代表了什麼意義呢?區塊鏈NFT的DAO與「道法自然」的「道」其實又隱含了什麼深層的關係呢?
唐寅|無上神品唐伯虎綠珠圖238x97cm;李可染|峨眉秋色圖55x43.5cm;無聊猿猴NFT系列BAYC#3749。從古代書畫、近代繪畫等傳統藝術到當今最火熱的NFT,其實都反映出每個時代或某一群人的「共識」與「信仰」,而這背後的深層意義其實又是什麼呢?
“文人相輕”現象的轉變與意義

正當近期持續火紅的NFT在全球不斷創造出新話題,有關網路、社群、炒作、元宇宙等一切好與壞似乎正都在逐步體現我們去年初發表的文章《實體與NFT數位藝術誰更有價值?一橫一豎,站著的才有資格講話,你說這話對嗎?》當中所做的評斷與預測。然而,比較有趣的是,”文人相輕”的類似情況過去在傳統藝術圈就從沒少過(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這有「資格」稱作藝術?談藝術的階級與純粹》):這位藝術家看不起那位藝術家,這位學者或藝評看不起那些畫廊和拍賣公司的銅臭味,這位畢卡索的收藏家看不起那些張大千的收藏家…;然後,就在區塊鏈、加密貨幣乃至NFT等新型態的人類創造與市場生態出現之後,起初先是傳統藝術圈首次大團結地批評NFT的各種不是(但說實在的絕大部分那些所謂的批評和質疑在原本傳統藝術圈又何嘗不是早已存在許久…),等到NFT市場僅花短短幾年就以超過五百億美金的年成交規模超越了辛苦經營數百年的傳統藝術市場,很多無論是藝術家、藝評、學者、畫廊、拍賣公司乃至收藏家的心態與言行都開始有了明顯地轉向,甚至改為積極擁抱;接著,更有趣的是,一群很早就積極擁抱區塊鏈、加密貨幣、NFT的年輕收藏家們彼此之間反而相對比較少看到過去那種劍拔弩張的”文人相輕”了,看到更多的反而是抱團、合作、互相吹捧,當然網路與社群上互嗆與批評情況也不少,但大多也只是衍伸自網路鄉民一貫的正常發揮,有些甚至只是刻意安排的新聞話題炒作。總之,大家眼前世界已經悄悄開始有了很大的變化,那究竟哪些變了?哪些又其實從來不曾改變呢? 
徐渭|雪梅春信圖122x63cm;佚名|唐敦煌淨名天女101x33.5cm;Kaws|SEEING (Black) H:40.6cm;劉國松|光源186x46.5cm。所謂”文人相輕”的情況從東方文人畫乃至西方藝術等甚至當代藝術圈都不曾少過,但到了近年卻產生了很多本質上的變化,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切其實只是「共識」與「信仰」的不同

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堅持把”藝術欣賞”純粹當作一種情感抒發與感動的那群人,其實也就是他們的一種「共識」與「信仰」,那麼,肯進一步花錢”收藏”藝術品的那群人不也是另一種稍有不同的「共識」與「信仰」嗎?這樣的話,那些把藝術當作股票或不動產來”投資”的那群人說穿了也不過就又是另一種「共識」與「信仰」嗎?只不過他們的這種價值觀更多圍繞在數字與金錢而已,那麼,對於那些把藝術或BAYC、CryptoPunk NFT當作”品味”甚至”炫富”的表現工具又有什麼呢?不也就是他們彼此間的「共識」與「信仰」而已嗎?是的,其實這些不同人的「共識」與「信仰」本身並沒有真正的對與錯,就只是不同的價值觀而已,當今更多需要的反而是得習慣(或至少盡力嘗試)去理解並包容不同群體間的差異與立場的不同,而這種非得彼此包容的觀念其實對於已經非常習慣當今網路媒體與社群的年輕族群而言幾乎早已是理所當然,這可能也一大部分解釋了如今沉浸在NFT的這些網路社群原生世代的年輕玩家表現出不同於以往世代的原因。然而,即使是上述不同的「共識」與「信仰」,我們可以察覺到一個鮮明的傾向:這群人的「共識」與「信仰」是較偏向”物質”層面的呢?還是更偏向”精神”層面呢?為何會有這些不同呢?這些不同又為何有其存在的必要呢?
CryptoPunk系列NFT近期單一頭像的市場最高成交價已經超過2千萬美金;張大千|大風堂詩集手稿四紙60x80.5cm x4。傳統實體藝術與NFT的各種愛好者其實都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共識」與「信仰」,而這些不同又為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呢?
「物質」與「精神」層面的追求與兩者之必要性

為何我們絕大部分人都那麼重視物質與金錢呢?甚至有很多人終其一生幾乎都只是在追求物質與金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或許,讓我們利用”美金”來舉個更宏觀的例子較能看明白:世界上絕大部分的生產勞力在哪裡呢?幾乎都分布在中國、台灣、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亞洲區域,而他們的產品大部分都賣到那裡去呢?幾乎大半都是賣給美國與歐洲等主要消費國家,但這些代工國家出口賺到的美金大多又流去哪裡呢?答案卻是美國的公債,您看出來了嗎?這就是我過去曾在證券業的同事(如今是位知名財金作家)王伯達所說的「美元圈套」,是的,這些亞洲的主要代工國家所投入一切的資金、勞力、土地甚至犧牲掉環境保護所賺到的美金最終卻還是還給了美國,美國僅要做的就只是利用美元霸權的地位透過聯準會、QE、發債、擴張資產負債表等工具的財務數字操作即可源源不絕地享受這些來自世界各地低價又便利的進口商品,換句話說,誰控制了美元這個貨幣就幾乎控制了全世界,形成一種全世界勞動力受到美元奴役的階級框架
美鈔上的金字塔圖案與全視之眼恰好點出了當今全世界的階級運行架構;溥心畬|終南進士圖28 x 12 cm;溥心畬|觀音大士像57x30cm。藝術、宗教等對於”精神層面”的追求或許就是掙脫金錢等”物質層面”束縛的關鍵,但兩者的均衡點又應該在哪裡呢?
有趣的是,這個階級奴役的真相其實就活生生地印在美金的鈔票上展示給大家看,某種程度來說美鈔的設計其實也算得上是一種藝術,很多有趣又神秘的細節在此就不特別展開,我們只提美鈔上金字塔與頂端的”全視之眼”,這個金字塔由下而上分別代表著民眾、政府、大財團以及…象徵著光明會的”全視之眼”所組成的四個階級,恰好點出了當今全世界的運行架構,怎麼說呢?光明會背後也就是鼎鼎大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的,代表美國這個世界霸權的美鈔並不是由美國政府發行的,而是聯準會,而聯準會背後的股東卻又是私人財團,這些財團又恰好幾乎都是羅斯柴爾德家族控制的…。說到這裡,如果我們再仔細思考一下為何我們從小就一直受到工廠式的填鴨教育?為何我們會對物質與金錢都有如「信仰」般地追求?為何這一切的運行機制似乎就像是要把我們都變成一個個只想努力賺錢的勞工?想到這裡,似乎開始有了更清晰的答案,換個角度來看,對於藝術精神層面的追求是否才是掙脫這些物質束縛的關鍵呢
張大千|黃山雲門峰圖90.5x36cm;高奇峰|錦鳩寒林圖94x40cm;臺靜農|凜然傲雪圖82x38cm;Kaws|Good Intentions 40x20x20cm。投資、炫富等追求物質的價值觀也不過就是這種階級架構下的必然產物,也因此,才需要藝術、宗教等追求精神層面的價值觀來均衡眼前的物質追求
其實,上述美鈔上金字塔圖案的階級架構確實使得近代人類在經濟、科技等物質層面得以快速地高度發展,前文提及的投資、炫富等追求物質的價值觀也不過就是這種階級架構下的必然產物,也因此,才需要藝術、宗教等追求精神層面的價值觀來均衡眼前的物質追求,事實上,「物質」與「精神」層面的追求更像是無法分割又相輔相成的一體兩面,藝術市場不也是依賴相對客觀且高效即時的市場機制才滋養著整個藝術產業鏈並刺激出源源不絕的藝術創作(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藝術的基因傳承、突變、適者生存以及收藏家的真正功能》)。那麼,這些「共識」與「信仰」必須一同存在的真正意義與最終目的又是什麼呢?
溥心畬|青綠霞林94x35cm;張大千|潑墨閒居高致圖89.5x44.3cm;溥心畬|行書 寒玉堂詩四屏86.5x15cm x4。「物質」與「精神」層面的追求更像是無法分割又相輔相成的一體兩面,藝術市場不也是依賴相對客觀且高效即時的市場機制滋養著整個藝術產業鏈並刺激出源源不絕的藝術創作

帝圖藝術拍賣NFTDAO區塊鏈藝術收藏
REACTIONS
喜愛

127

好美

112

113

116

厲害

12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