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19-08-05|撰文者:林侑澂


李足新,《老兵的夢》,油彩、畫布,162x97cm,2008。
李足新的老兵系列,描繪著1949年後遷移來台的軍旅族群。這群青年時離家的長輩,生命如同浮萍般飄盪,因為不同的原因經歷了大時代的無奈。隨著年紀的增長,長輩們對於故鄉的想望也越來越強烈而複雜。聚焦於側面的頭部,除了類似頭盔的形象,也如強調了身軀凋零後,僅能活動的身體範圍。潛水/移動,方向性強烈的構圖像是真假難辨的夢境,將老兵們思念以及苦澀作了細緻的描繪。
李足新,(左)《獨居I》,(右)《獨居II》,油彩、畫布,150x200cm,2008。李足新,《獨居III》,油彩、畫布,200x150cm,2008。
李足新的老農系列起源於對親人、長輩們的關心。選擇了以不顯示人物面容的方式,刻畫著這座島嶼的共同記憶。系列中常見的香蕉樹、姑婆芋和偶爾出現的朱槿(扶桑花)都與台灣的這片鄉土有著明確的連結,大量孰悉的符號,讓觀者可順暢地進入意境之中。作品的色階沉穩,暗示著時間的距離感以及空間的消逝感。這些一生與土地息息相關的老農們,見證了由農轉工的社會巨變,卻也似乎如構圖般漸漸沒入背景之中。
李足新,《佇立》,油彩、畫布,135x167cm,2011。
藝術家李足新系列之間偶爾會出現多重意象的揉合。在作品《佇立》中,老兵的頭部、老農的環境、家系列的花與葉等等元素組成了一件作品。深邃的藍色和靜止的公雞則是較少使用的符碼,一般推測或許是海洋和地圖的隱喻。李足新並未留下明確的文字說明,卻以超現實的手法,組構了頗具說服力的趣味。再一次地體現了,李足新同時關心社會中不同弱勢群體的心情與心得。
李足新,《最後的晚餐I》,油彩、畫布,163x93cm,2005。李足新,《最後的晚餐II》,油彩、畫布,200x100cm,2013。
呼應著藝術史,李足新在手稿中寫下「有沒有可能重新詮釋靜物在藝術史上的位置和定義」、「這塊布不能是潔白無瑕的布,必須是有汙穢有痕跡的布。」兩件《最後的晚餐》與達文西的經典畫作遙遙,將耶穌與十二門徒的形象完全去除。前一件僅留下鋪著白布的長桌、麵包及光線。後一件更純粹地聚焦於光暈、煙霧和白布,並且將空間帶到了戶外。靜謐的氛圍緩緩地透露出一股消逝感,彷彿是起點也是終點,平衡且神聖。印襯出了李足新對於存在感、存在的意義的長期思索。

李足新新竹師範學院毓繡美術館心靈的歸宿寫實藝術
REACTIONS
喜愛

9

好美

2

1

3

厲害

4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