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0-12-21|撰文者:石浩吉、劉家蓉

在我小的時候,我極力裝得像個大人;而當我已經不再是小孩的時候,我又希望像個孩子。(節錄自:托爾斯泰名言)
前言與摘要
為何有些小有名氣的藝術家待人就已變得不可一世?為何最頂級的畫廊與拍賣公司都要擺出鮮明的差別待遇?為何越昂貴的名畫越是成為有錢人爭搶的標的?所以,藝術最終就僅僅是金錢與階級的追逐嗎?還是,其實裡頭包藏著更深層可貴的東西呢?本文將用幾個不同的角度來談藝術的階級與純粹:(一)藝術產業裡充滿著「階級」的表象是好是壞?(二)”到底有沒有「資格」稱作藝術”這問題是誰說了算?(三)藝術的階級與純粹究竟哪個重要?然而,當我們真正經歷了從此端追逐到另一彼端的時候,是否才能理解最美好的卻是當兩者誰也離不開誰呢?而這個圓滿的平衡點又在哪裡呢?
溥心畬|觀音大仕聖像、楷書佛語七言聯82x37cm、77.5x13cm x2;明 金琮|金元玉致王民望書墨緣彙觀作別久帖(局部) 乾隆三希堂石渠寶笈著錄收藏39x67.5cm;朱德群|穿越藍影之外80x65cm;  
溥心畬|秋霽釣台22.5x136.5cm。藝術大師的名作在現實中常反映出一種「品牌」甚至「階級」的表象,但這其中是否還包藏著更深層可貴的東西呢?
(一)藝術產業裡充滿著「階級」的表象是好是壞?

「這畫家你聽過嗎?」「他的作品是那家頂級畫廊高古軒代理的呢!」「今年英國泰納獎入圍哪些作品?」「這位畫家的作品終於進羅浮宮了!」「這次蘇富比拍賣的封面又是這位大師的畫!」「這次拍賣畫價有創新高嗎?」「聽說台灣今年最好的作品都被林百里買走了?」在藝術圈是否常常伴隨著這些類似的對話呢?且不知有多少藝術家一生的創作與努力都為了讓自己的作品走上同樣的勝利軌跡、被以同樣方式看待?然而,您發現了嗎?這些對話的潛台詞與暗示都圍繞著兩個關鍵字:「階級」。那麼,藝術產業裡充斥的「階級」究竟是好是壞?背後真正的目的與意義又是什麼呢?
張大千|「冬嵐幽居」圖45x53cm;KAWS|4FEET Companion (Black) 125x50x33cm;溥心畬|玉露蝶飛57.5x26cm。無論是大企業家林百里熱愛收藏的張大千、當代潮流藝術收藏家追捧的KAWS、還是傳統文人畫推崇的集大成畫家溥心畬,作品往往超過數百萬元起跳,無形之中卻產生了各種「階級」的表象,這究竟是好是壞呢?
名聲、地位、金錢背後的「階級」

「這也算藝術嗎?這有資格稱作藝術嗎?」文人相輕自古皆有,其實相輕的又豈止於文人?這位企業家看不起另一位同業老闆會少見嗎?更進一步來說,家人間、親戚間、朋友間、同事間的日常大小事是否也充斥著相輕的言語或想法呢?那麼,同樣的問題出現在藝術圈就沒什麼好稀奇的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臉書上的粉絲群組不只有靠北藝術,還有靠北工程師、靠北會計圈、靠北長官等不勝枚舉。然而,如果我們再回到「這有資格稱作藝術嗎?」等類似的話,這背後真正的潛台詞其實是說話的人心裡想告訴他人:「我比較懂」「我比你厲害」「我比你們都高」,總之就是…「我的階級不一樣」,就好似深怕自己稍微被人不小心看矮了一截都不行那般。所以,我們有時會看到某些小有名氣的藝術家竟就開始擺出不可一世的姿態待人,好像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藝術地位;我們常會看到一些企業老闆一定要在客廳最顯眼的牆上掛著最昂貴的名畫,好像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財富與品味;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頂級的畫廊或拍賣公司竭盡所能地讓最重要的VIP收藏家感受到鮮明的差別待遇與尊榮感,好像深怕這些收藏家們感受到那麼一點不被重視。那麼,又為何會變得如此呢?又或是,為何”得”變得如此呢?
黃君璧、蔣經國(題贈)|清溪紅霞圖115x60.5cm;清雍正 青花九龍紋小杯D:5.6cm;Bowmore 1965 52 Years Old 1(0.7L)OGB。高價的古董或藝術收藏品時常成為彰顯「階級」與「地位」的方式,又為何會變得如此呢?
資訊傳播普及下的不歸路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前的世界,沒有蒸汽機、沒有鐵路、沒有汽車下交通是不發達的,交通與網絡如此受限環境下帶來的就是資訊的不易傳播,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今我們坐在電腦前就能看遍古今中外的畫作並接觸所有藝術相關的資訊與知識,甚至可以買到幾乎所有藝術家的作品,但當時的人呢?當時如果在一個地方出現最新的藝術觀念與創新作品得花多少年才能傳到地球的另一端呢?當時的藝術家如果想要學習某個繪畫方式得花多時間、金錢與心力才能找到對的人並隻身前往呢?當時的畫家得要多麼地優秀、努力並專注於繪畫才能讓名聲靠著口耳相傳遠播到世界各地呢?當時的收藏家想買到某位大師的作品得透過多少管道與仲介才能買到想要的作品呢?在交通與資訊傳播不發達的當時,所有一切藝術市場運行的摩擦與阻礙程度可能都是活在當今的我們無法想像的,但這卻也有一個重要好處,那就是需要記下的資訊相對稀少又容易判斷,怎麼說呢?
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的人體黃金比例手稿;于右任|草書十一言巨聯359x50.5cm x2;溥心畬|千里明駝圖63x35cm。數百年前交通與資訊完全不發達時的畫家得要多麼地優秀、努力並專注於繪畫才能讓名聲靠著口耳相傳遠播到世界各地呢?而到到近代卻又發生了什麼轉變呢?
就因為當時資訊傳播的重重困難與阻礙卻也無形之中架構出一個具備高度門檻且結果簡單扼要的篩選機制,換句話說,當時大部分人對於一位藝術家的簡單判斷可能就只是有沒有聽過?是否知名?而在他們認知裡值得記下的藝術家可能也就幾個透過口耳相傳而能真正聲名遠播到自己耳裡的極少數,甚至,東西方畫家們確實也都曾分別經歷了持續數百年幾乎不太改變的畫風(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西方畫家作弊開了「外掛」?談東西方藝術家的眼睛、科技與背後的真相》以及《東西方繪畫與藝術的差異從何而來?往哪裡去?》)。然而,藝術越來越快速演進與迭代的近數百年下來(詳見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藝術簡史《藝術祂在想什麼?藝術最終想要什麼?》),藝術史與當代藝術累積的藝術家與作品數量急速攀高,交通與網路發達的當下也使得藝術相關資訊量全面地大爆炸,藝術產業近百年如此高速又巨量的轉變又衍生出如何的篩選機制呢
畢卡索|亞維農的少女;張大千|紅梅仕女98.8x52.7cm;常玉|人約黃昏後(藝術微噴)。近現代同一時期東西方的畢卡索與張大千分別都極度擅長經營自己的名聲與話題,反觀常玉卻是另一種完全相反的隨興玩樂性格,這兩者的不同其實也可能啟發我們什麼呢?
藝術市場蓬勃與必然的「階級化」

人類有個聰明的天性,那就是眼前的人事物只要量一多且偏向雜亂時就會想辦法將其分門別類、賦予不同的意義乃至於……「階級化」,如此一來,才能以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分辨出眼前人事物的重要性,然後做出應對。這個天性在軍隊中表現得特別明顯,成千上萬的軍人當中如何分辨每個人的重要性?很簡單,衣服越厚重、徽章掛越多、大家都得對他們舉手敬禮的那些人就是(狙擊手最愛瞄準的)了,因為軍隊裡的紀律就是圍繞著「階級」在運作,但說真的,走出軍隊外的其他很多地方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只是這些「階級」用其他不同的方式在呈現,所以,有錢人大多喜歡開名車、戴名錶來彰顯自己財富的階級,(追求物質型的)美女也常見到會偏好穿名牌或找個有錢的另一半來彰顯自己的身價,也因此,昂貴的藝術品在這樣「階級化」的背景下必然地成為了彰顯階級地位的方式甚至是工具。而這樣的結果,真的有對錯嗎?
林風眠|百丈山河圖68x68cm;梁實秋|何處秋風至62x27cm;朱德群|構圖64x49cm。當高價藝術品在越趨「階級化」的背景下必然地成為了彰顯階級地位的方式甚至是工具時,我們其實又能得到哪些反思呢?
因此,數百年來藝術品的價格越來越高,藝術市場也越來越蓬勃,令人意外嗎?越趨龐雜與巨量的藝術品與藝術家出現並伴隨著越趨發達的資訊傳播與交通之下,要如何最快速有效地分辨出其中的重要性呢?我們曾經說明過,蓬勃發展的藝術市場很可能是目前為止最適合的解答,無論是美術館、博物館與收藏家都能透過藝術市場以極為高效的方式找到最好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即使是一般人也都能夠透過藝術市場的資訊與數據快速得知當今與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家與作品(詳見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藝術的基因傳承、突變、適者生存以及收藏家的真正功能》)。換句話說,藝術在現實生活中「階級化」的必然性造就了高度發展的藝術市場,而收藏家與蓬勃的藝術市場反過來也更加強化了藝術家與藝術品的「階級化」,兩者長年的相互循環造就了今日我們看到的很多藝術圈的”表象”。
明 金琮|金元玉致王民望書墨緣彙觀作別久帖(乾隆三希堂石渠寶笈著錄收藏) 39x67.5cm。究竟昂貴的藝術品貴的意義在哪裡呢?藝術的階級與純粹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呢?
不知不覺地,追求名聲與地位的過程中伴隨著金錢,在很多人眼裡看似變的醜惡而加以批判,也確實,無論在藝術圈內或圈外,有一大部分人迷失在金錢與虛名表象之中而覺得怡然自得甚至沾沾自喜,他們其實忘記了什麼可能更重要的意義呢?而這些(時常是金錢與地位低人一等的)批判者又是否真的在精神層面有高人一等呢?(這是否又是另一種階級概念呢?),我們接著就來繼續探討。

REFERENCE

帝圖藝術拍賣會官方網站

帝圖藝術拍賣常玉杜象張大千畢卡索
REACTIONS
喜愛

200

好美

135

126

134

厲害

182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