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解謎】文藝復興最強大姓氏:麥迪奇,支撐了輝煌時代的起點,善用了人文主義的復甦。
2021-07-19|撰文者:林侑澂
米開朗基羅,《摩西》,大理石,235 x 210 cm,1513-1515。圖/wikipedia
雖然家族中第七代的喬凡尼 Giovanni di Lorenzo de' Medici / 李奧十世Pope Leo X(1475-1521)和朱利奧Giulio de' Medici / 克萊門七世Pope Clement VII(1478-1534)曾分別擔任教皇,試圖以宗教的力量恢復家族地位。但在漸漸普及的復興氛圍下,中產階級日漸崛起。這時候人本思維也在歐洲已經成為主流,不同背景的藝文作者們都開始由此出發創作。商業資源的轉移,象徵著藝文資助者的結構改變,更讓麥迪奇家族失去了優勢。雖然龐大的家族成員們依舊維持著熱愛藝文的傳統,但卻再也沒有在商業或政治上取回全盛時期的領導地位。
如今麥迪奇世代累積的收藏品,大多被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及帕拉提納美術館Galleria Palatina收藏(這兩座美術館的建築也是由麥迪奇家族出資興建),成為了向公眾開放的人類共同財產。這一切歸功於麥迪奇後代中一位重要的傳奇人物安娜Anna Maria Luisa de'Medici(1667-1743)。她留下了:「將麥迪奇家族所有收藏品都留在佛羅倫斯,向公眾開放展出。」的遺囑。不僅完整保存了家族的輝煌紀錄,也讓後世有機會看見文藝復興起點的完整樣貌。
米開朗基羅,《麥迪奇的聖母》,大理石,226 cm,1521-1534。圖/wikipedia
無論古今,當巨大的權力缺乏制衡就必然會出現政爭或革命。麥迪奇家族的興衰,在諸侯林立的城邦時代並非特例。即使麥迪奇集團是義大利數一數二的貴族,但以全歐洲而言,依舊不可能完全掌握情勢。這個家族對外曾經歷過多次的打壓,對內在後期也經常面臨著挑戰。例如同時代的巴迪家族House of Bard、阿博提家族House of Alberti等等,均同樣立足於佛羅倫斯,也經營著巨大的事業,各家族之間也常有聯姻、互相牽制。
(由左至右)麥迪奇家族支持文藝復興的代表性人物:第二代的喬凡尼Giovanni di Bicci de' Medici、第三代科西莫Cosimo di Giovanni de' Medici 和 第五代的羅倫佐Lorenzo de medici。圖/wikipedia
若說麥迪奇家族以一己之力,支撐了文藝復興的起點,或許並不為過。從14世紀初開始大約兩百年的時間裡,麥迪奇家族與佛羅倫斯的興衰緊密相關。如果說藝術家們是巨樹,古文明是雨水,時代氛圍是陽光,那麼麥迪奇家族家族就是土壤。雖然其家族的輝煌並未延續,但依舊無損其各個階段的成就。
回望麥迪奇家族發展的前期,非常明確地要求家族成員要「像個佛羅倫斯人」一樣生活。從飲食穿著到遵守法律,都期望成員與市民生活在同一個立場(相對簡樸)。巨額的財務開銷也都只會出現於宗教、藝文、城市建設和軍事防禦。這樣「奉獻者」的形象,使得麥迪奇家族在故鄉取得了不可動搖的支持。但當後繼者偏離了奉獻精神,失去支持也就成為了必然。
《佛羅倫斯大聖堂》外觀。圖/wikipedia
無論是從那些被支持的藝術家、藝術品來看,或者從人文主義的傳播而言,麥迪奇家族的重要性都很難被量化。我們甚至可以隱約從麥迪奇家族對於藝術人文的「成果發表」中,觀察到「當權者如何運作話語權和認知體系」。某些類似宣導式的文化輸出,如今看來也能夠與當代文化的版圖消長(例如日本的動漫產業或美國的電影產業)相互對照。「從宗教出發、以人性為本、推崇創新與挑戰的精神」至今依然是西方世界的主流思維。文藝復興之後出現的種種藝術流派、資本主義甚至工業革命,都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這樣的價值觀。
好的創作者必然會與時代對話,或許由於自然、經濟、政治、宗教或者什麼樣隱性的因素,種種感知都會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想要從單一的藝術家或風格,來推論時空環境其實並不容易。但若是從一個大的時空背景來觀看藝術家們,我們將能夠覺察到許多的偶然與必然。換個方式去審視熟悉的事物,總是能得到有趣的收穫。或許再過幾個世紀,後人也會察覺到今日的藝術有那些值得討論的地方。為了到時候不要被形容成黑暗的21世紀,各位藝文工作者們就請好好繼續努力吧!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藝術解謎】不完美、慾望和毀滅, 提香「六幅被稱為詩歌的畫作」16世紀後首次重聚。
2021-08-30|撰文者:林侑澂35134
【藝術解謎】當藝術詮釋「男性裸體」時,如何解析其中的慣性認知與意識形態?
2021-07-06|撰文者:林侑澂25171
【藝術解謎】 淺談但丁《神曲》在西方藝術史之中的啟發與詮釋。
2021-06-16|撰文者:林侑澂95395
文藝復興時期大師首次個展,展出三件新發現的手稿
2024-01-10|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6911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172
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