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被國家發展遷走的家 紅毛港遷村實錄【第13屆台新藝術獎系列報導】

台新藝術獎陳伯義

2015-07-08|撰文者:王士源

「為國家長遠利益著眼,旗津、中洲及紅毛港,面臨高雄港狹長砂丘地區,宜劃為港區,以供港灣發展建設之用。」─高雄港務局,1975,〈遠程發展計畫之研究〉。

高雄的紅毛港,現在的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曾經是高雄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全台第十二大漁港。那時的紅毛港是個富裕的漁村,漁獲量豐富,民風殷實。後來高雄港擴建,在政府各項政策環環相迫下,發展停滯、遷村、拆除。

2006年,藝術家陳伯義進到紅毛港時,紅毛港已處於遷村的最後階段。他用「紅毛港遷村實錄─家」,記錄下紅毛港人的缺席、家屋的遺物,並從遷村一事思索家的價值,質問政府以國家權力進行開發的合理程度。

若不是高雄港 紅毛港怎會遷?

紅毛港的沒落、遷離,它包含了一個複雜的國家權力問題。

60年多前,1968年紅毛港被劃為高雄港及工業發展指定用地,整區禁建、遷村。此後,紅毛港成為高雄的棄子,市政府不願興建公共建設,連基礎排水溝都沒有,人口增加卻無法興建房子,房子建了就成違章建築。高雄港的重工業設施也開始包圍這個百年漁村,漁獲因為工業建設而短缺。

就算如此,紅毛港還是有許多人住在那,只是一個繁華百年的漁村就此沒落。

後來,政府更以該區要興建港區建設,兼以紅毛港發展落後、不能發展為由當成說帖,要紅毛港人遷離居住地。紅毛港沒落因為國家政策,被說服遷村的理由也是國家政策導致的結果。住在紅毛港的人曾抗爭過,但聲音薄弱無力改變,被禁建、被遷村未曾是自願。

後來紅毛港成為台灣史上最大遷村案,遷走2萬多人,歷時最久共38年,花掉最多經費,3百多億。

沒有人的家 被工業環繞的殘破屋宇

在陳伯義的「紅毛港遷村實錄─家」中,他則記錄下這件遷村案裡,人們曾在紅毛港家宅中生活過的痕跡。

紅毛港攝影計畫裡,「遺留」系列拍攝居民搬遷後遺留下的物品;「層跡」則記錄在物品被環保局清走後,人們的生活行為與使用的物件烙在屋宇牆上的時光痕跡;「窗景」更把房子被破壞後,屋內的殘破與包圍紅毛港的的工業設施,一起含括進鏡頭,互相辯證。

「這檔展覽的重點雖然以紅毛港為主,但另一個重要的副標,就是家庭這件事情」陳伯義認為,遷村這件事情最直接傷害的單位就是家庭,紅毛港也因為遷村的關係,造成許多家庭的破碎,只是這些付出的社會成本,其實很少被考慮進去。

他拍的雖然是家庭,但是作品裡卻人去樓空,只剩下被留下來的物件。這些物件各有各自的生命,也訴說著主人曾在屋宇裡生活的故事。

在陳伯義眼裡,台灣的家庭風景基於隱私,不常在創作裡被人們看到,而他拍攝紅毛港的家屋,裡頭家庭的陳設、家庭生活方式留下的印記,也都是反覆在說明台灣的家庭長什麼樣子。

「紅毛港遷村實錄─家」中,除了攝影作品外,也展出陳伯義從紅毛港裡撿拾而來的現成物,以及紅毛港空拍圖。空拍圖上標示每家每戶的名子編上號碼,攝影作品上有編號,能按空拍圖編號找到攝影作品於紅毛港位置。

那些撿拾而來的現成物,放在依照紅毛港五個里輪廓切割成的桌子上,桌上放置著已查無此地的門牌號碼、與政府往來的公文資料、老照片、身分資料,以及許多生活物件。

陳伯義希望藉著這樣的展覽,讓人們能了解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曾是富裕的居民,卻因經濟開發而被禁建、被放棄,使得整體生活環境被凍結在40年前台灣的紅毛港居所。他也問,人與土地的關係,應該取得什麼樣的平衡?

REFERENCE

【0】對話的開啟 第13屆台新藝術獎系列報導
【1】台新藝術獎大展 再詮釋與再分享
【2】造音翻土 屬於台灣近70年的聲音記憶
【3】被國家發展遷走的家 紅毛港遷村實錄
【4】不舒適的明日 棲居何以為詩?
【5】人人都是行者 人人都在《玄奘》
【6】林文中《長河》 身體是最長的一天

台新藝術獎陳伯義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訪談現代藝術時事觀點

【第22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香蕉幣》|李奎壁

2024-05-11|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許祐綸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