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音翻土 屬於台灣近70年的聲音記憶【第13屆台新藝術獎系列報導】
2015-07-02|撰文者:王士源
一首的哀婉情歌〈雨夜花〉,在日治時期開始傳唱,傳唱至今80年來,皇民化運動時被改唱〈榮譽的軍夫〉鼓勵台灣人從軍,如今在政治場合成為凝聚台灣主體意識的重要歌曲。這首歌,用相同的旋律,於不同的時間承載著不同的意義。
聲音、聲響、音樂,它牽動記憶、撩起情緒,也與歷史時代息息相關。
立方計劃空間2014年策畫的展覽「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以台灣聲響文化做為憑藉,思考聲響於各時代所承載的政治氛圍,探索被淡忘社會經驗,今年於第13屆台新藝術獎中,拿下年度大獎。
這檔展覽,是「造音翻土」策劃團隊多年來,針對台灣聲響文化進行的田野調查與研究成果展示。調查對象突破音樂類型界線,涵蓋音樂、聲響與聲音藝術創作。策展人鄭慧華說明,他們希望由時代演進作為線索,來看這幾十年來台灣聲音文化經過怎樣的轉變,哪些被傳唱、哪些被壓抑、被排除。
所以他們梳理戰後戒嚴歌曲審查制度、政府推行的「淨化歌曲」、美國通俗音樂的影響、人們對聲音管制的挑戰與嘗試、噪音運動,以及解嚴後眾聲喧嘩與聲音藝術的文化脈絡。今年,在展覽基礎下,策劃團隊更邀集相關學者、作家、藝術家撰稿,出版《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專著。
從那些禁歌開始 到唱著自己的歌
1949年5月20日台灣全省戒嚴,直到1987年7月15日才解嚴,這38年又56天,是世界最久的戰時戒嚴,也是台灣政治控制最嚴密的日子。在蔣介石「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大前提下,這38年的歌曲,常被政治審查所框架。
當時曾被查禁的禁歌,緣由多樣,涉及敏感事件、「敗壞風俗」、幽怨哀傷、為匪宣傳的歌曲等等,都是被禁的理由。呂泉生〈杯底不可飼金魚〉涉及二二八事件被禁、〈熱情的沙漠〉裡一聲「啊~」被疑有性暗示也被禁、李泰祥的經典名曲〈橄欖樹〉也曾被禁,只因裡頭的兩句「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在密不透風的歌曲管制下,美國電台的美國流行音樂,便成當時年輕人音樂養分,形成台灣70年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背景。而戒嚴歌曲創作的禁錮,也讓台灣音樂知識分子思考起「台灣的音樂在哪裡?」。據此,許常惠、史惟亮兩位音樂教授發起民歌採集運動,錄音採集台灣民謠、原住民歌謠與傳統音樂。
在民歌採集運動裡,他們在屏東尋到了彈唱歌手陳達。陳達在日治時期便已走紅南台灣農村,他以一只月琴自彈自唱,被許常惠譽為「未經人工改造的遊吟詩人」。他到台北受訪、錄製專輯後,引起當時社會的廣大迴響,以一曲〈思想起〉,「思啊想啊起……」成為社會共同的記憶。
1978年,李雙澤對著演唱會下的觀眾們憤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後,唱起〈補破網〉引起台下一片譁然,爾後帶動台灣校園民歌風潮。李雙澤「唱自己的歌」,主張要反映社會現實,但仍因處於戒嚴時代,觸及政治敏感議題的歌曲像是〈美麗島〉,一樣被禁。
反映社會議題的歌曲在戒嚴時被壓抑,到了解嚴之後音樂與政治結合才逐漸多了起來,「黑名單工作室」、「農村武裝青年」、「黑手那卡西」都成為推展議題的積極力量。
解嚴後的破立 噪音運動與聲音藝術
而在解嚴後,聲音創作者也開始思考「音樂是什麼?」,他們想要摧毀音樂,摧毀戒嚴時曾存在的音樂表演形式,在廢棄空間裡舉辦音樂活動,唱著不和諧的曲調、沒有旋律與節奏的音樂。
至今,在多年對聲音本質的思考下,「聲音」現也成為一種藝術媒介,是藝術創作的表現方式。他們回應聲音的歷史、開拓聲音藝術的疆界。
展場裡,藝術家鄧兆旻的作品《唱還是不唱?》,便將〈雨夜花〉這首曲子意義的更迭、相關的關鍵字,做成海報讓觀眾攜走,並在現場播放〈雨夜花〉前奏,讓觀眾重新思索這首歌曲的歷史敘事。
這段近70年,從聲音與文化交織出的面貌,便是「造音翻土」不斷想談的事情。策展人羅耀全說,他們用的方法就是從經歷過的流行音樂、曾留下的聲音,或是留下來的文件,來談這些曾在人們身上留下來的歷史痕跡,召喚出人們身上的共同記憶。
REFERENCE
【0】對話的開啟 第13屆台新藝術獎系列報導
【1】台新藝術獎大展 再詮釋與再分享
【2】造音翻土 屬於台灣近70年的聲音記憶
【3】被國家發展遷走的家 紅毛港遷村實錄
【4】不舒適的明日 棲居何以為詩?
【5】人人都是行者 人人都在《玄奘》
【6】林文中《長河》 身體是最長的一天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不同屬性的藝文機構如何定位與生存?第22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講座側記
2024-06-13|撰文者:張家馨14164
【第22屆台新藝術獎】三大獎得主揭曉,《感謝公主》奪年度大獎 《宿舍Ký Túc Xá》與《國姓之鬼》分獲視覺與表演獎
2024-06-01|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整理17827
【第22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香蕉幣》|李奎壁
2024-05-11|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許祐綸2081
臺灣藝術團體首次線上群募!回饋方式包括林強、賴志盛、SUPERFLEX的限量作品
2024-06-13|撰文者:立方計劃空間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825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國際聯展PART II—從「物」探索人們的集體記憶與情感
2023-07-06|撰文者:財團法人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立方計劃空間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334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