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畫家作弊開了「外掛」?談東西方藝術家的眼睛、科技與背後的真相
2019-10-14|撰文者:石浩吉、劉家蓉
前言與摘要
15世紀到19世紀這數百年西方極度講究透視比例且真實到幾近相片的繪畫,建立了如今大家對於西方繪畫的第一印象,然而,有沒有人察覺這些繪畫貼近真實的程度到了難以置信的地步?且和15世紀以前的繪畫水平比起來簡直就像開了「外掛」般地突飛猛進?當時的西方畫家真的只用了透視法與油畫就能畫出這樣的作品嗎?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在一次BBC的專題節目當中手裡拿著一個「玻璃透鏡」看似說明了真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樣算是作弊嗎?這對東西方藝術與科技來說又代表著什麼?本文將依序探討:(一)東西方藝術家的眼睛與技法是從何時、又是怎麼走向截然不同的?(二)透鏡如何開啟東西方藝術的分野與科技的鴻溝?(三)真相背後隱藏著哪些東西方思考哲理的對比?看完這篇文章之後,相信大家會發現藝術的範圍其實比我們想得要廣得多,藝術的影響力也比我們以為的要更大,甚至對於藝術的本質以及對於人類的真正意義,都會有全新的理解與啟發。
張大千|工筆重彩敦煌鳳凰圖(局部) 40.5x59.5cm;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拿著玻璃透鏡在BBC節目上解開西方繪畫大師們的秘密;林風眠|夜荷(林風眠極少數的油畫媒材作品) 67.5x66cm
我們曾經提出一個四面向模式:內在思考哲學、外在經濟環境、媒材、技巧四者之間交替影響藝術作品的關係,並以此分析框架說明了東西方繪畫與藝術的本質差異(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東西方繪畫與藝術的差異從何而來?往哪裡去?》),然而,若提到東西方繪畫的媒材與技巧差異真的就只有油畫與水墨這麼單純的不同嗎?背後其實隱藏了西方數百年來怎麼樣不為人知的「黑科技」?這些科技又如何讓東西方藝術甚至文明發展走向巨大的不同?我們就先從當時藝術家的眼睛與繪畫技法開始談起。
KAWS|JOE KAWS 89x58.5cm;張大千|椿樹千碧圖 136x70cm;奈良美智|無題 19.3x14.7cm
(一)東西方藝術家的眼睛與技法是從何時、又是怎麼走向截然不同的呢?
究竟東西方藝術家誰畫的比較好?這個極具爭議性的問題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如果看完這篇文章的論述之後,或許您心裡也會有不同的見解甚至改觀?首先,我們就從14世紀以前東西方的作品看起。
喬托|哀悼基督1306年;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五代十國(907-960年)
14世紀以前東西方的繪畫技法水平似乎沒有太顯著的差異
14世紀以前西方的中世紀繪畫,很多是以宗教與聖經的故事做為主題,要說有什麼意境或創作者深刻的內涵其實很有限,若單就繪畫技法來看,拿其中一張西元1306年喬托的《哀悼基督》與東方早它將近400年的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比起來,實在不能說當時的西方繪畫技巧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且這樣的水平幾乎已經維持了數百年之久。但就在相差僅百年的15世紀之後(文藝復興中後期),西方畫家”突然”且”集體”地出現繪畫技法的大躍進,怎麼回事呢?
羅伯特·坎平|一个男人的肖像 1430年;大衛|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 1801年;吳昌碩|雙清圖 1920年
溥心畬|長風萬里圖(局部) 39x480cm。溥心畬少有的長條形山水畫也展現出東方書畫散點透視的全景特色
15世紀大約1420年之後西方畫家們的眼睛與技法突然躍進
我們可以說14世紀以前東西方畫家的眼睛與技法其實沒有哪一邊特別優越,但就在大約15世紀的1420年以後,西方畫家的眼睛突然能夠看到很微小的細節並畫出極為精準符合光影與焦點透視比例的作品,而且不是單一幾位優秀的畫家而已,是幾乎當時所有的畫家都像開了「外掛」般整體猛然地躍進,簡單地說,”畫的像”且”幾乎已經接近相機拍攝水準”的繪畫自此在西方成為主軸一直到1840年左右相機與化學底片真正被發明出來為止。然而相對的,就在大約同一時期的元朝以後,文人畫成了東方繪畫的主流,散點透視的山水為主題、水墨為媒材、詩書畫合一、講究意境而不重寫實等特色(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的文章:從齊白石、張大千到常玉《談文人畫的過去與未來》)讓東西方繪畫走上截然相反的方向。
大衛|拿破崙的加冕禮(局部) 1807年;黃賓虹|秋溪幽居圖 1955年 66.9x33.2cm;齊白石|長年大貴 97x34cm。西方的寫實與東方的寫意在很長一段時間各自走上截然相反的風格
張大千|荷塘圖 1975年 36.5x90cm。東方詩書畫合一的”唯心”與西方寫實的”唯物”本質不同卻也開始交錯
東西方繪畫風格於近現代反轉與交流的關鍵時點
然而,更有趣的是,就在1840年左右相機真的被發明出來後西方畫家又主動打破這個應該要”畫的像”的慣性,注重光影而畫面模糊的印象派、線條扭曲而色彩鮮麗的野獸派、具三度空間而分割畫面的立體派等相片做不到的繪畫都恰巧在那時候開始陸續出現,甚至演變到當代如KAWS、班克斯、奈良美智等藝術家已經跟”畫的像”沒有太多關聯的個人風格。而東方畫家如齊白石、溥心畬、張大千、常玉、林風眠等卻也在那個大約清末民初的時期轉身開始學習西方繪畫技巧或媒材並啟動了東西方藝術的交流與革新(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的文章:《近現代經典大師的繪畫改革與中西合璧》以及《東方繪畫從近現代到當代的傳承與啟發》)。那麼,這些轉折的巧合隱藏了什麼意涵?藝術史的本質意義應該重新改寫嗎?而回溯到1420年之後西方畫家當時開的「外掛」又是什麼呢?我們接著就來依序探討。
KAWS|Ankle Bracelet 2017年 147.3x147.3cm 當代西方作品早已經跟”畫的像”傳統西方繪畫風格無太多關聯;常玉|四女裸像(藝術微噴)。常玉是近現代極少數相當成功地融合東西方繪畫精髓的畫家
REFERENCE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策展」概念規劃兒童藝術圖書空間,打造成色彩斑斕、細節豐富的立體書
「翰墨無邊—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 跨越國際,盛大展出世界各國名家作品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圓滿閉幕,同場加映宣布2026年代表臺灣參展藝術家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南島國際美術獎作品文化觀察紀錄
陳昱榮「源像邊際 Cluster-Pixel Boundary」:資訊轉譯為賦格(fugue)?視覺下感官的再擴延
找到你的路 — 尋往「飛地」的旅程
臺灣藝術家安聖惠、張徐展受邀參加澳洲第11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導演蔡明亮回顧展同場展出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時隔27年於東京的首大型個展登場,富藝斯九月份隨將舉槌藝術家完整拍場
2023-07-2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10228
2026威尼斯雙年展任命下屆藝術總監,首度由非裔女性策展人Koyo Kouoh主導
2024-12-0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竺恩編輯整理59
勤美術館開幕首展,日本nendo設計事務所領軍策畫!以五大展區、上百件設計經典和新作改寫生活輪廓,打造地景式美術館的專屬冒險
2024-12-04|撰文者:勤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1
從高美館到「雙館」治理:李玉玲新任亞大現代美術館、中醫大醫學美術館雙館長
2024-12-04|撰文者:亞洲大學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74
國美館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盛大開幕 當代科技洪流中如何安放靈魂?
2024-12-04|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8
光徘徊─黃敏俊以「光」為「彩」的藝術
2024-12-04|撰文者:徐婉禎 Woan-Jen Hsu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