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藝術產業

時事觀點

藝術外交的表與裏(下) |出國了,然後呢?在機關本位與積極中介之間,對話性如何可能?

藝術外交文化藝術外交國際交流對話性

2019-12-23|撰文者:陳晞

案例五:Performa雙年展 無牆台灣館

Performa雙年展團隊與紐文中心、北美館與C-Lab近期橫跨不同機構的「performa雙年展無牆台灣館」是較為新穎的合作模式。雖然名為「台灣館」,但是與另一個以國家為名義參與的瑞典館一樣,都不是在固定的展間。例如臺灣藝術家余政達的作品,除了靠近唐人街的展示空間之外,更有街頭的現場行為表演,以及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型電子看板上的展示。在任何的情況下,這種展式成本都是非常高額的。Performa依靠長期紮根於紐約的國際關係網絡,讓許多本來機構會需要面臨到的硬體成本花費,以各種關係合作的條件下少去了許多金錢上的負擔。
余政達《FAMEME》紐約時代廣場演出現場。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針對這次的合作,台北市立美術館策展人蕭淑文表示,在去年台北雙年展時,Perofrma雙年展創辦人RoseLee就有受邀來台灣看展覽。回到美國後,透過紐文中心作為中介,傳達與台灣這邊的合作意願。「Performa雙年展跟我們一般常見的美術館中的雙年展團隊或是機構非常不同。組織模式非常有機、而且是游擊式的,真正在裡面長期工作的人很少。因此這個雙年展從展前規劃、執行到展覽期間的呈現,都是充滿變數的,與美術館明確的進度規劃很不一樣。」她認為,對台灣文化藝術外交來說,「有一個像美術館的角色做潤滑絕對是需要的,在這次我們共製的案例上可以看到,整個交流除了紐文中心作為駐外行政機構之外,還需要美術館方進行專業上的執行。美術館是個推手,可惜地是目前美術館資源是不足的」,以現行的制度來說,官方機構之間的合作或許可以補足這個資源上的限制。
黃博志《四樓天堂》演出場景。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Performa這個例子其實就是大家站在不同的位置上,為同一件事情而努力」,此次在Performa雙年展中代表C-LAB進行統籌協調的C-LAB策劃組吳達坤總監表示,在前置作業的時候,Performa團隊就三度派出不同的工作代表來台灣進行田調與協調,陸續確認合作機構之後,選擇了北美館與C-Lab。而在這次的藝術家邀請過程,機構也提供Performa團隊詳細的建議名單,這次C-Lab主推的鄭淑麗蘇匯宇周育正,以及北美館主推的余政達黃博志雀屏中選,也是雙年展總策展人RoseLee認為這些藝術家的創作提案,能與紐約和Performa雙年展創造多元刺激與對話。
「因為過去常常是藝術家個人在國外談機會、再向跟文化部、國藝會申請補助。但這麼多年下來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需要的不是僅只於經費補助,背後需要很多行政資源、有機構或團隊的力量來協助、支持他們站上國際舞台。」吳達坤說,「越來越多機構都意識到這樣的需求,包含兩廳院、衛武營、表演藝術跟視覺藝術的各場館。我們臺灣其實有好的藝術家,但制度的配套與宣傳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C-LAB的國際小組也有非常多的國際業務,像是與與法國龐畢度「音樂與聲響研究統合中心」(IRCAM)合作的聲響藝術節,以及明年度的光州雙年展C-LAB台灣館合作計畫。」
Performa雙年展記者會現場。左起為資深策展人與策展統籌Kathy Noble,製作總監與國際事務統籌 Esa Vincenty Nickle , 藝術節創辦人暨首席策展人Roselee Goldberg, 策展人Charles Aubin, 特別專案經理Job Piston。圖/王韓芳提供
Performa Gala(募款餐會)現場。圖/王韓芳提供

藝術外交文化藝術外交國際交流對話性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1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