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當代藝術訪談藝文跨界策展

為了破壞這壓抑的處境:當代策展與藝術節白熱化之後的「mapalak tnbarah 路折枝」Pulima 藝術節同盟關係成果展

PULIMA藝術節東冬侯溫樂諾斯策展原住民

2021-08-07|撰文者:陳晞

為了破壞這壓抑的處境

訪談到最後,我忍不住向東冬‧侯溫問起他手上那既傳統、又具現代設計感的圖紋刺青。
「...這些是我改良傳統的圖紋。這是彩虹....這代表的是家族的歷史...這是代表富裕的棺材...我一年都會加一個,就這樣慢慢加上去...」這位來自太魯閣族銅門部落、屢獲 Pulima 藝術獎肯定、如今身為今年 Pulima 藝術節總召之一的青年藝術家,身上的刺青猶如他思考自身、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印記,寄於肌膚之下的圖紋宣言。這也是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家們,在這次 Pulima 藝術節中直面的核心命題。
太魯閣族策展人東冬‧侯溫手上的刺青,是自己改良傳統紋樣之後的圖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東冬・侯溫在2020 Pulima 藝術節的策展計畫《Mtukuy 播種者》,邀請了漢人藝術家陳云到銅門部落駐村。陳云選擇在一間閒置的土地公廟作為進駐的場所,並且將自己在部落中看到的人事物記錄在房間隔板上。圖為陳云的駐村創作於「mapalak tnbarah 路 折枝 ─ Pulima 藝術節 同盟關係成果展」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
目前在空總圖書館展演空間舉辦的「mapalak tnbarah 路 折枝 ─ Pulima 藝術節 同盟關係成果展」,將2020 Pulima 藝術節古羅文君 Miru Xiumuyi、得陸・鳩浙恩澇 Terudj Tjucenglav、陳豪毅 Akac Orat、東冬.侯溫 Dondon.Hounwn、杜逸帆 Talum Isbabanal 與林介文 Labay Eyong 等六位入選的策展人各自在臺灣六個不同的地方,進行時間超過一年的策展計畫結果,以另一統合式的策展,將策展計畫的力量集結起來。
在空總這個充滿威權與規訓氛圍的場所中,「mapalak tnbarah 路 折枝」提出了一種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在多重的文化壓抑史,與當代思潮交流之下的新世代倡議。這是東冬·侯溫與樂諾斯分別作為獨立策展人與機構內部的策展人,以「路折枝」與「同盟關係」作為審視此次2020 Pulima 藝術節在這跨時兩年的過程中形塑的策展方法。
「mapalak tnbarah 路 折枝」意指破壞後的新生、新的遷徙之地。六位策展人的策展計畫,都討論著過去的族人如何指引方向,他們又如何找路、為之後的人提出未來的方向。東冬說,破壞的對象並非是傳統或框架,而是原住民族壓抑的處境:

我在策劃這個展覽時,有個心境上的轉換:我們很像處在一個矛盾的位置,原住民族從歷史上受到的種種壓迫與殖民,累積我們的父母輩上的壓抑特別明顯。 我們這個世代依然受到這個壓抑的影響。
某種程度來講,原住民族社會是一個高度壓抑的狀況。這個壓抑來自於殖民也好、現代教育方法也好,甚至被迫面對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壓抑也好,可是同時間,我們這代年輕人,又在這當中接受了不同的思潮影響,當代藝術也是影響我們的一部分。
所以,Pulima藝術節中的藝術家和策展人,選擇用當代藝術的方式回應這種壓抑,基於一種原住民族的心性,表達我們在這處境之下更強力的自我認同主張。所以「折枝」是這種意義上的破壞,而不是否定傳統。破壞是為了這壓抑的處境。

【延伸閱讀│2020 Pulima藝術節策展系列報導│以舞、以影、以繪,面對不夠:古羅文君的《歧路身林》泰雅族策展人古羅文君 Miru Xiumuyi在2020 Pulima 藝術節的策展計畫《歧路身林》以新竹尖石鄉梅花村策展基地,是結合表演創作、錄像與色彩拓印藝術教育工作坊的混合式策展計畫。圖為「mapalak tnbarah 路 折枝 ─ Pulima 藝術節 同盟關係成果展」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Pulima藝術節,不只是原住民族

在「同盟關係成果展」的入口處,東冬邀請兒路工作室團隊製作以六種不同的材質纏繞而成的洞穴裝置,象徵展覽中的六個策展計劃中、概念與倡議的纏繞與漣漪。材料除了有那些讓人一眼就能聯想到傳統原住民族創作的自然素材之外,還有泡棉、塑膠袋、禁止穿越線等「不環保的」現成材料。
「這是試圖表現原住民三十多年來、因為法規被禁止狩獵與採集而成為的日常。」東冬說,因為政府的法規,這些看似不環保的材料,「反倒成為部落編織創作中的一種脈絡。」
【延伸閱讀│2020 Pulima藝術節策展系列報導│從動作中,重拾身為人的本質:陳豪毅《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
【延伸閱讀│2020 Pulima藝術節策展內容│林介文《裹山》

卑南族策展人陳豪毅 Akac Orat 在2020 Pulima 藝術節的策展計畫《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中的作品之一——拉飛.邵馬(Lafin Sawmah)的《循路(Fawah)》的獨木舟,原是一支直徑一米,長度五米的苦楝樹。劈造過程將身體當作牽連族群過去與未來的一條航道,想像南島民族乘風破浪到台灣的過程,將遺失已久的獨木舟再現,新的航徑在海上顯現紋理。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太魯閣族策展人林介文 Labay Eyong 在2020 Pulima 藝術節的策展計畫《裹山》的錄像(上圖)與療癒娃娃(下圖)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進入展場後,策展團隊以藝術家與策展場所中的群眾們、在 2020 Pulima 藝術節六個策展計劃過程中的反饋,視為整個概念的「現在」,並以二樓展場中、強調互動性的裝置與留言牆,作為迎向未來的討論。將藝術作品、群眾的反饋,從原本的環境中搬到臺北市中心的空總,場所的轉換總關於策展呈現上的不滿(註2)與妥協,策展人們將此視為一種與主流社會對話的必要性成本。
這種主動希冀對話的姿態其來有自。稍微觀察前幾屆Pulima藝術節與藝術獎,其實不難發現這個藝術機制與藝術學院、商業市場之間,有一種井水不犯河水、漢民原民相敬如「冰」的狀態。除了因為Pulima藝術節作為一支持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創作為主的獎項機制而產生的界線之外,以往學院與藝術市場的當代藝術語境偏好,與根源自生活文化的差異,都容易產生圈子化的隔閡。
然而,近兩年來藝術的「原民性」論述在國內外藝術世界之間趨於活絡的討論與交流,改變了這樣的界線。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家們的創作與策展,也逐漸不止於族群文化或個人認同之間的思考。
例如在此次 Pulima 藝術節中,有多位策展人便在他們的計劃中,邀請非原住民藝術家和表演者參與計劃(如東冬‧侯溫與古羅文君等),又或者以跨族群的身分面對土地與環境開發議題(如杜逸帆)。在策展意識中、主動對話的意圖可見一斑。Pulima藝術節依然是以台灣原住民族為軸心,但讓這個同心圓擴張的創作者,也可以是非原住民族藝術家。
【延伸閱讀│2020 Pulima藝術節策展內容│杜逸帆《明日部落:太魯閣之殤》
【延伸閱讀│2020 Pulima藝術節策展內容│東冬・侯溫《Mtukuy 播種者》
東冬在《Mtukuy 播種者》計劃中邀請高俊宏駐村之後,於同盟關係成果展中呈現的錄像裝置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
布農族策展人杜逸帆 Talum Isbabanal 在2020 Pulima 藝術節的策展計畫《明日部落:太魯閣之殤》,將亞洲水泥公司和鄰近部落的土地議題,傳達人類與土地依存的關係,並以個人在富世村的駐村經驗,演繹「流浪在他鄉」的獨劇演出。圖為《明日部落:太魯閣之殤》於同盟關係成果展展場中的錄像裝置。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同盟關係」的當代策展:臺前與幕後、場內與場外

自從 Pulima 藝術獎與藝術節創辦開始,其宗旨便是作為推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為核心,藉著提供舞台吸引當代創作者投件,讓人們從每一屆的獎補助中,看見世代的推移。世代的推移,是從中生代藝術創作者承襲自 Pulima 精神的工班制度,並作為風格影響者的族群文化藝術創作傳習典範,轉變到新生代自原生家庭與學院教育所養成的藝術創作方法。
「同盟關係成果展」的策展人樂諾斯(曾瓊慧),是以Pulima藝術節的內部策展人身份與東冬合作,從她歷年來參與藝術節與藝術獎的執行,以及對於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的研究來看,2020 Pulima藝術節所嘗試的策展方法,蘊藏著一種嘗試推進當前藝術生態與機制的視野。
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方法,看待同一片土地中同與不同的人事物與背後的精神。Pulima 藝術節的籌畫者們意識到,慶典式的單一標案藝術節框架,已不足以讓原住民族藝術創作者與策展人們發揮各自真正的可能性。

樂諾斯:「因為青年返鄉,以及各層級政府機關的支持,現在東部與南部已經有許多藝術節,年輕人也藉此影響部落的發展去做這些事情。那這時 Pulima 藝術節要以甚麼方式存在著?在藝術節白熱化的狀態之下,我們要如何面對藝文操作 ? 」

【延伸閱讀│2020 Pulima藝術節策展系列報導│ 得陸.鳩浙恩澇《lamaljeng它們看上去不夠老》:用當下生活進行傳統再造排灣族策展人得陸・鳩浙恩澇Terudj Tjucenglav 在2020 Pulima 藝術節的策展計畫《lamaljeng它們看上去不夠老》,以腳自在青年聚場(舞蹈)與Lemon George 檸檬喬治(音樂)共同完成劇場實驗性作品,反思傳統文化的「老、傳統」字面在新時代的演變。圖為表演錄像與裝置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mapalak tnbarah 路 折枝 ─ Pulima 藝術節 同盟關係成果展」展場中,杜逸帆《明日部落:太魯閣之殤》的留言牆,讓觀眾沈潛思考自己心中消失的半座山是什麼,留言寫下對新城山的想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樂諾斯認為,如今的Pulima 藝術節,正在嘗試尋找讓藝文內容操作方法產生變動的機會。原文會尤其作為照護者與開拓者的半官方機制,已經來到必須更往前走的階段。在原文會董事長瑪拉歐斯的支持與認同之下,2020 Pulima 藝術節將資源分散給六個策展計劃,讓策展話語權回歸新世代策展人希望的場所中。沒有巨星藝術家、沒有偉大的奇觀,也沒有以往我們在各大藝術節中,不時感受到的高同質性。
將一個慶典式藝術節拆成六組策展人,看似簡單又新鮮,但是在看不見的策展內部中,處處是挑戰。摸索一種與以往不同的策展方法,除了改變可見的物質層面與組織方式之外,如何讓不可見的內部機制以及官僚主義的採購法規束縛,認可這樣的方法並與之「同盟」,是一種策展方法論,得以在當前台灣策展環境中實踐改變的要素。站在台前的策展人、參與計劃藝術家、機構內的協作者,以及策展過程中相關法規制度的審查者和決策者,都是使改變得以成真的功臣。
面對到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創作與策展在環境、語境和世代上的轉變,今年的Pulima 藝術節採取了不同於以往慶典式的組織方法。一種回應當代藝術之揉雜環境的方法。讓話語權回到策展計畫,以同盟關係之名共製的策展、而非一種英雄主義式的策展。讓源自各地的策展成果,集結到主流社會中的文化藝術場域,並作為一種新世代的倡議行動,是這次 2020 Pulima 藝術節面對當代策展與藝術節白熱化的環境中,走出一條令人期待的策展方法和路徑。
【延伸閱讀│記2020 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多元經驗的身體,與群我之間的訴求轉向
【延伸閱讀│在路上的腳譜:林源祥、潘靜亞與邱瑋耀的當代表演創作岐徑
【延伸閱讀│Pulima與原住民美術館,作為一種當代藝術的未來:專訪原文會董事長瑪拉歐斯】​​​​​​

「mapalak tnbarah 路折枝」Pulima藝術節同盟關係成果展主視覺牆上,播映著過去一年的部落踏查身影。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mapalak tnbarah 路 折枝 ─ Pulima 藝術節 同盟關係成果展」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策 展 人|東冬.侯溫Dondon.Hounwn  ×  樂諾斯Lovenose
展覽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
展覽期程|2021年7月17日至8月29日
展出計畫|歧路身林 / 古羅文君
              lamaljeng它們看上去不夠老/ 得陸・鳩浙恩澇
              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 / 陳豪毅 
              Mtukuy 播種者 / 東冬.侯溫
              明日部落:太魯閣之殤 / 杜逸帆
              Dungku Asang裹山 / 林介文
特別感謝|龔卓軍、Nakaw Putun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協辦單位|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策展執行|兒路創作藝術工寮 
週二(Tue.) ― 週日(Sun.) 11:00-18:00
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 免費入場
【延伸閱讀│「mapalak tnbarah 路 折枝」Pulima藝術節 同盟關係 成果展 展覽論述
「mapalak tnbarah 路 折枝 ─ Pulima 藝術節 同盟關係成果展」於空總。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PULIMA藝術節東冬侯溫樂諾斯策展原住民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1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裹山 Dungku Asang》| 林介文

2022-06-01|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謝鎮逸3714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2020 Pulima藝術節策展內容│林介文《裹山》

2020-11-06|撰文者: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688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2020 Pulima藝術節策展內容│杜逸帆《明日部落:太魯閣之殤》

2020-11-06|撰文者: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