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藝術產業

時事觀點

藝術外交的表與裏(下) |出國了,然後呢?在機關本位與積極中介之間,對話性如何可能?

藝術外交文化藝術外交國際交流對話性

2019-12-23|撰文者:陳晞

前言:上篇可以看到,透過最近的時事整理發現到臺灣藝術家在國外的參展機會越來越蓬勃,而這不只跟藝術家作品的國際關注度有關,中介機構的能動性也在近期的國際交流中產生了改變。在這系列報導的藝術外交,意即臺灣藝術家、策展人或藝術團體透過駐外單位、基金會所促成、或是個體受邀參展於國際藝術展演活動的這個行為(註一)。在〈藝術外交的表與裏〉下篇中,筆者訪談了其中六個國際展會的參與者,以他們的經驗做為案例,並且透過外交學者對於臺灣藝術文化外交的制度與競爭面進行更立體的檢視。讓我們了解這些看似單一的出國展覽,台灣文化藝術背後實際面臨到的國際交流狀態。
一出國,我們就必須面臨的是環境更為險惡的國際競爭。同樣是出國展覽,為什麼有的藝術家有補助、有的卻沒有?為什麼有的有宣傳、有的卻只有在特定網站上才看的到資訊?為什麼當一個國外展會來臺灣選擇合作藝術家時,總是選擇那些人?這些種種的問題,其實都在提醒我們對於藝術生態的競爭需要有別於以往的認知視角。

案例一: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

在這次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中,展覽共分為三個空間。周育正於雙年展的主展區展出關於借用與再生機制的作品《商品,加速,包裝,快遞,便利,借用,消解,再生,PAPREC集團》,張徐展則是於國際年輕藝術家單元的展區展出錄像作品《SI SO MI》以及《明鏡系列》的小型裝置作品。然而我們在網路上搜尋的時候,往往只見周育正的參展資訊,在臺灣駐法國文化中心(以下簡稱巴文中心)的網頁中,也只能看到周育正參展的新聞。針對此一現象,巴文中心表示官網主要以年度計畫活動為主,兩位藝術家均為去年巴文中心邀請策展人訪台後、所促成之參展計畫。「惟周是獲選雙年展正式會展,張是國際年輕藝術家單元,分類及展場規模、獲選難度均意義不同,且張徐展獲選該單元時,機構的告知時間較晚,新聞稿發出後才正式獲知,但仍有在短片宣傳中一併協助宣傳。」

此次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中的展場之一。圖/臺北就在藝術空間、藝術家張徐展提供
這樣的現象,也不禁令筆者好奇究竟從藝術家的角度來看的話,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展出的實際情況究竟為何?張徐展表示,東京宮策展人之一的Yoann來到臺灣時有到畫廊參訪,經由介紹後,策展人因而對作品感到興趣,便與巴文中心在飛機離台前的當天早上和張徐展臨時約了短短的時間進行面談。但藝術家當時還並不清楚這與里昂雙年展相關。策展人回去之後,再將作品推薦給策展團隊與IAC當代藝術中心 (此單元需由四個機構與東京宮策展團隊共同推薦與審核),並交由機構聯繫才獲邀請展出。
選擇展出作品時,本來希望在法方提供的展示空間中也展出整個錄像的場景裝置,然而卻因為高昂的運費而作罷,於是在這次展出中則是在純投影的空間,並策略性地將《明鏡系列》的小裝置安置在整個展場的一些角落。張徐展說,評估了現有的海外交流補助僅能提供單純的機票與住宿的金額,而這部份法國邀展的也已經出了,「所以改變了原本設想的參展作品搭配的選擇。」 作品從原本法方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間中,移到單頻道投影的展示空間。
張徐展的作品《明鏡系列》作品於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展場。圖/臺北就在藝術空間、藝術家張徐展提供
除此之外,張徐展也特別提到就在藝術空間在此次國際參展上的重要協助。作為代理合作的畫廊,張徐展表示就在藝術空間在這次參展的溝通、佈展佔了許多協助。「因為受邀期間剛好在印尼駐村,也有既有的一些行程,沒辦法馬上回信。所以就跟展覽單位通知,請他們聯繫畫廊,並以畫廊作統一窗口。」張徐展說,「海外的展覽總是特別複雜,牽涉到海外運輸、合約簽訂、作品配置的可能性、參展費協調、機票住宿等手續,尤其這次後來又有一件現地製作的《明鏡系列》,都需要先跟美術館溝通索取整個美術館可能的展示角落照片,這些都也需交由畫廊與美術館協調。」
張徐展的錄像作品《SI SO MI》於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展場。圖/臺北就在藝術空間、藝術家張徐展提供
展呈至關重要,在張徐展的作品中,紙紮手作的呈現是一大特色。如果能將作品的場景裝置也一起呈現,會不會就能引發更多的迴響?圖為張徐展2017年底於就在藝術空間的場景裝置展示之局部照。圖/臺北就在藝術空間、藝術家張徐展提供

案例二:世界大都會雙年展

當駐外單位得知當地藝術機構即將舉辦重要展會時,這時候就是顯現台灣駐外單位的文化藝術外交力積極與否的時候。在龐畢度中心的世界大都會雙年展選擇藝術家的階段,巴文中心也積極向策展人提供臺灣藝術家的名單。在這個例子裡,會發現到國際展會在挑選藝術家的根據有時候是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促成。這次在龐畢度大都會雙年展中參展的台灣年輕藝術家團隊「走路草農/藝團」即是從臉書上收到雙年展團隊的邀約。這次走路草農/藝團展出以農業運輸中常見的厚紙箱印製他們繪製的在地作物圖像的《思箱計畫》,除了以藝術家的視角介紹台灣農業之外,也走訪當地的市場,在工作坊等活動中與當地民眾交流。然而在這樣一個簡單的展覽邀請與參展過程中,其實卻蘊含了駐外單位在當地難以被我們看見的耕耘成果。
走路草農/藝團藝術家陳漢聲於龐畢度世界大都會雙年展進行工作坊。圖/走路草農/藝工作室提供
在雙年展方進一步確認展出名單之後,由策畫團隊向駐法中心申請補助以支付藝術家相關的展出差旅費用,算是目前較為常見的一種流程形式。為了強化單次的邀展效益,走路草農/藝團的藝術家劉星佑表示,他們除了這次在龐畢度世界大都會雙年展展出和舉辦活動之外,後續也將至荷蘭的藝文空間進行工作坊,使單次的參展產生更多的國際展出機會。
走路草農/藝團藝術家劉星佑於龐畢度世界大都會雙年展進行座談分享。圖/走路草農/藝工作室提供

藝術外交文化藝術外交國際交流對話性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1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

詮釋人與木質間的對話關係 2023國際木雕競賽及國際交流展隆重展出

2023-08-28|撰文者:三義木雕博物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969